“几千块买的止痒药膏用了几个月也没效果”“买了理疗仪,竟然还要不停花钱买配件”“说好免费试用的臭氧仪,押金一交,销售就跑了”……日前,新闻晨报·周到上海发起3·15 “周到微调查”,不少读者在问卷中分享了自己或身边老人踩到的“坑”。 ▲新闻晨报3·15“周到微调查”结果出炉,超八成老人“踩坑”商品与“保健”相关 周到调查:超八成读者在“保健”商品中踩坑
记者注意到,在“买到最坑的老年用品属于什么品类”的问题上,选择“保健品、食品”的读者最多,占比达到64.9%,紧随其后的是选择“辅具、保健仪器”的读者,达19.4%。
除此以外,还有6.4%的读者选择了“家居用品、家电”;3.3%的读者选择了电子产品;1.7%的读者选择了服装;选择“药品”和“其他”的读者分别为2%和2.3%。
总结以上数据可以发现,选择与“保健”相关商品的读者,超过八成。
在“购买老年用品或服务踩坑最多的一次花了多少钱”这个问题上,选择“1001-5000元”的读者最多,占29.4%;27.8%的读者选择了“501-1000元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2%的读者,踩坑最多的一次花了超过万元。
问卷调查显示,在“老人遇到消费纠纷时,更倾向于哪个途径维权”这一问题上,73.5%的读者选择了拨打市民热线或寻找监管部门,13.4%的读者选择用法律途径解决;5.8%的读者选择求助媒体;7.2%的读者选择自行通过网络发声。
对于老人消费易踩坑的原因,选择“针对老人的产品、服务花样套路太多”的读者最多,也有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,老人不熟悉各项条款,也缺乏维权的精力。
读者分享:试用臭氧仪交完押金销售就跑了
“参加座谈会,结果买了一堆保健品”“参加旅行团,结果带了一堆保健品回来”“老是有电话推销保健产品”……在调查过程中,不少读者向新闻晨报·周到记者分享了购买到“踩坑”老年用品的亲身经历。
一位女读者告诉记者,自家老人曾遇到推销“臭氧仪”的套路:“销售人员会到家里来,也不说把仪器卖给你,而是说先给你免费试用,把仪器留到你家里,但你得付一个押金,对方承诺一周后会上门回收,同时退还押金。”
这名读者回忆,自从家中的老人交了押金,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销售人员,“押金的金额不是很高,所以让人觉得好像的确是给你免费试用。但这个仪器本身可能也不值这个成本,我觉得这个销售人员就这样变相把这个钱‘骗’走了”。
这位读者还坦言,自家老人也不止一次在保健仪器上“中招”,“小区里有时候会有类似免费义诊这样的活动,专门吸引年纪大的人,过去了就免费做理疗,还送鸡蛋这样的小礼物。”
据她回忆,这样的活动周期性地进行一段时间之后,有些老人觉得好像这个理疗真的是有作用的,此时这些“免费义诊”的人员就开始推销仪器,自家老人也因此花几千元买了一台“红外线理疗仪”。
然而,一家人逐渐发现,买了仪器,“氪金”却远远没有停止,“除了理疗仪的主体,你还需要买它配套的药膏之类的消耗品,只要你用下去,就得不断花钱”。
这名读者坦言,最后,几个仪器的结局均是不再使用,甚至已经不知丢到哪里去了。
维权尴尬:踩坑后却没有保留证据
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,不少老人及他们的家人在买到“踩坑”的商品后,往往后知后觉,缺乏保留证据的意识。
一位读者告诉记者,她的父亲因为皮肤瘙痒,便轻信了网站上弹窗的止痒产品广告:“他让我帮他买,我点开链接后发现不是我们熟知的购物平台,而是单独的一个网站,一个疗程的药膏要500元,只能用差不多一周。”
该读者表示,药膏到手后,她发现实物仅仅只有一小瓶药水和一小罐药膏,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父亲又让她继续购买,
买了几次以后,就有所谓的销售顾问主动加我微信,美其名曰跟进疗效,但实际上就一直在暗示这个药膏要长期使用,引导我们坚持购买。
“短短几个月,我们就砸了好几千元。”这位读者表示,花了这么多真金白银,父亲的皮肤瘙痒却半点不见好转,“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可能这个药膏没什么用,一气之下我也把销售人员拉黑了。”
然而,当记者询问药膏的名字时,该读者表示,因为自己和家人都是后来才意识到被套路了,所以没能保留下用完的包装,已经记不清具体的产品名字。
对于老年人遇到的种种“踩坑”消费,在调查中,有不少读者“建言献策”:
“希望消协对老年保健品进行全面检查管理。”
“媒体要多报道银发消费套路,让老人警惕。”
“老人要多问年轻人,不要瞎买。最好能有专门的APP或是微信号、电话可以给老人咨询。”
“目前市场化的养老项目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等、不靠谱的问题,如果要购买老人服务或产品,更希望提供专门的渠道。”
“建立比较有组织有规模的权威老年人服务点,针对性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或者购物指南。”
检察官支招老人消费如何“避坑”
面对各种各样的“销售套路”,老年人应该如何识别与防范呢?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沈潇瑜给了以下“支招”:
一是减少个人信息泄露。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,除了公检法要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外,我们每一个人也要尽量减少个人信息的泄露,养成“非必要不提供”个人信息的良好习惯,在日常生活中,比如购买快递、外卖后,要注意销毁带有个人信息的单据和包装,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。另外,当遇到热情业务员拐弯抹角打听个人信息时,一定要留个心眼。
二是不要轻信,多和子女商量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身体健康、长命百岁,但是当被推销高科技物品或有神奇疗效的药品时, 一定要警惕。要问问自己,要是效果真的这么好,为什么医院里没有?要是效果真的这么好,不是应该一药难求,怎么会反而给自己小礼品呢?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这种好事会轮到自己?总之就是不要轻信,要捂好钱袋子, 遇到事情多和子女商量, 以防被骗。作为老年人子女,也要多关心老人,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,多和他们聊聊天,做好老人的防骗教育,建议老人通过正规医院治疗疾病,不要轻信诈骗分子的“话术”。
三是不要贪小便宜。从办理的很多案件看,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一些老年人喜欢贪小便宜的心理,以免费赠送鸡蛋、米面油、鞋子等日常用品作为诱饵,辅之以免费车辆接送等手段,一些老人为了贪小便宜,觉得不要白不要就跟着去了,而一旦去了,等待老人的就是更多骗子精心设计和布置的骗局,老年人很容易上当受骗,遭受财产损失。所以,只有一开始就不贪小便宜,远离这些骗子,才能更好的防止被骗。
四是如果不幸遭遇骗局,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,同时注意保管好证据。比如所谓的保健品,所谓业务员的联系方式和聊天记录,付款凭证等等。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遇到过老年人发现自己被骗了,就马上把保健品一丢,把业务员的联系方式和网上聊天记录删了,但是从办案的角度来看配资天眼,这些东西都是证据,不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打民事官司,都讲求证据,所以还是要保管好。